文 | 有书钟洁梅 · 主播 | 阿成配资学习网
在华夏文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北宋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那个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如苏轼、、欧阳修、周敦颐等,他们的智慧和才华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我们。
其中张载,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坚定的信念,成为那个时代精神天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颗耀眼的星辰。
张载被世人尊称为“横渠先生”,他提出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不仅是其个人志向的深刻表达,更超越时空,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那么,张载究竟是如何在其一生的历程中,践行这一伟大精神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载的一生。
公元 1020 年,张载出生于长安,也就是如今的陕西西安。
张载的父亲张迪是个进士,学识渊博,他怀着殷切的期待为儿子取名为“载”。
此名源自《周易》中的名句“厚德载物”,张迪希望儿子未来能够拥有大地般深厚的德行与广阔的胸襟。
张载自幼天资聪颖,十岁外出就学时,便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聪慧。
不仅如此,张载还求知若渴,夜以继日地沉浸在学海之中。
人们在赞叹他的聪慧之余,更佩服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公元 1035 年,父亲张迪不幸在涪州知州任上病逝,涪州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
母亲带着 15 岁的张载与 5 岁的弟弟,踏上了护送父亲灵柩回长安的漫长旅程。
然而,途中因盘缠耗尽,又遇上战乱,他们无奈之下将父亲安葬于陕西眉县横渠镇。
随后,一家人也在此安家落户。
那时的宋朝,外患频仍,尤其以西夏对北宋西部边境的侵扰为甚,导致边境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朝廷为求一时和平,每年送给西夏绢、白银和茶叶等大量财物。
这种软弱妥协的外交政策,既是国家的屈辱,也进一步增加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张载目睹边境烽火连天,百姓哀鸿遍野,国家风雨飘摇,他那颗敏锐且充满正义感的心被深深触动。
他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平静不过是假象,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危机。
公元1041年,21岁的张载心怀壮志,挥毫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呈上了一封真情实意的信。
信中,张载深刻剖析了国家目前面临的危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百姓疾苦的忧心。
他自告奋勇,希望能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失地,为国家尽绵薄之力。
范仲淹看到张载的信后,对这位胸怀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深感敬佩,于是召见了张载。
两人会见时,张载再次激昂陈词,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忧虑和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范仲淹被张载的壮志豪情深深打动,同时也察觉到了他内心的迷茫。
范仲淹深知,对于张载这样有抱负、有才华的年轻人,如何引导他走向正确的道路至关重要。
于是,范仲淹以长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对张载说:
“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意思是说张载身为一个儒生应致力于弘扬儒学,通过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以柔克刚,以理服人,来达成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何必要从军呢?
范仲淹还建议张载研读《中庸》等儒家经典,深刻理解儒学的精髓,学习其中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智慧。
此言一出,犹如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张载的内心,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志向和未来道路。
经过范仲淹的指点,张载领悟到,单纯依靠武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危机,传承儒家思想,培养更多贤能之士,或许能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张载决定潜心研究《中庸》,深入学习儒家之道。
从此,张载踏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学术之路。
他日夜苦读,废寝忘食,不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还广泛涉猎佛学、道家之书。
他不断地汲取着先贤的智慧精华,同时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相结合,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三家思想间相辅相成、互为补益的真谛。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张载逐渐构建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继承传统儒家思想,融合道家、佛家思想,创立了理学学派——关学。
关学即关中治学,因张载常年生活于关中而得名。
关学的重要思想是“民胞物与”,意思是将天下苍生视为同胞,将万物视为朋友。
这种博爱的思想,表现了张载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憧憬。
为了弘扬其学说,张载广收门徒,亲自传授教诲学生。
他不仅注重理论的传授,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常常身体力行地带领学生走出书斋,深入民间腹地,亲身体验百姓的生活状况。
正是由于这样的实践,关学学子普遍崇尚“经世致用”的学风,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公元1057年,37岁的张载参加科考。
这场科举考试由北宋大文豪担任主考官.
那一年的进士榜更是星光熠熠,包括“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曾巩,还有吕惠卿、章惇、曾布等宋代重要政治人物。
而张载也考中了进士,登上了这大名鼎鼎的“千年龙虎榜”。
在候诏时,张载遇见了程颐、程颢二人,他们是张载的亲戚后辈,但张载丝毫不因为自己是长辈就摆架子,而是虚心求教。
在一次交流中,张载被程颐、程颢对《易经》的独到见解所震撼,深感自己的学问尚浅。
他谦逊地告诉别人:
“二程先生对《易经》的阐释非常深刻,他们实乃我的老师,我的学识远不及他们啊。”
从此,张载更加闭门苦学。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钻研,他终于写出一部深刻阐释《易经》思想的《横渠易说》。
这部著作为后人理解《易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谦逊好学的张载,经过不懈的努力,不仅深化了自己对经典的理解,也把自己的人生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峰。
考中进士后,张载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也担任过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等职务。
任职期间,他始终怀着一颗济世为民的心,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学说应用于实际,为百姓谋福祉。
担任云岩县令时,张载遵循“敦本善俗”的宗旨,每月初一都会在县衙设宴招待乡村长者,询问民间疾苦。
张载在渭州任职时,正逢大灾之年,他挺身而出,成功说服了经略使蔡挺动用军资去救济灾民。
张载每到一处为官,便惠及一方,这让他深得各方群众的爱戴。
1069年,宋神宗听闻张载学识出众,遂召见了他。
神宗询问张载治理国家的方法,张载回答应逐渐恢复夏、商、周时期的圣王之法。
神宗听完后对张载的见解极为赞同,就想安排他到中书省、枢密院任职。
但张载以自己刚进入京都,对朝廷各种事务不熟悉为由推辞了。
后来张载又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相当于朝廷的储备人才。
当时正逢宰相王安石执政变法,他对张载的才华早有耳闻,希望张载能跟自己一起推行新法。
张载一边称赞王安石有远大的抱负,一边却又含蓄地拒绝了王安石的请求,逐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
公元1070年,张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辞官回到横渠,依靠家族中几亩薄田生活。
辞官后,张载全身心都投入学术研究中去,过着“俯而读,仰而思”的生活。
在这期间,张载写下大量著作,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
不仅如此,他还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思想理念。
张载主张恢复夏商周三代之法, 为此他身体力行,带领学生恢复古礼和井田制。
“井田制”是周代的土地制度,指的是将土地分为九块,中间一块为公田,由集体耕作,周围八块为私田,由个人耕种。
为了证明恢复井田制的可行性,张载买了一块地,亲自进行井田制的实验。
据说,今天的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还保留着他当年实践井田制的遗迹。
公元1077年,在秦凤路守帅吕大防的推荐下,张载被召回京任职。
此时的张载正患肺病,但他不愿错过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便带病入京,在礼部担任同知太常。
然而,由于自己的抱负及思想与其他官员存在分歧,张载常常感到被孤立,加之病情日益加重,张载最终还是决定辞职西归。
同年十一月,张载在归乡途中病逝,享年五十八岁,临终时只有一个外甥在身边。
张载一生清贫,死后无以为殓,直到闻讯而来的学生出了钱买棺材,才得以下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一生志存高远,无论境况如何,他都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坚守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他的“横渠四句”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追求,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懈奋斗。
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